齐鲁工业大学计算学部:以“五微”达“五进”,构建多元思政育人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4-08-03

齐鲁工业大学计算学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高校思政育人的创新模式,逐步形成“五微”促“五进”的格局,充分利用网络和新媒体资源,以五种微思政形式达到五项有效进“圈子”,构建多元思政育人新模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到立德树人和事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

一、搭建微平台,迈进网络阵地

用好学部官网、微信公众号、抖音、易班及各级联动交流群等平台,搭建高校思想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阵地,为广大学生提供答疑解惑、互动交流、意见反馈的平台。同时,拓展微信公众号功能,搭建“微思政”栏目渠道,将理论知识、思政活动、主题宣讲等做成系列推文发布在此栏目,打造“指尖上的微思政”,把微平台变为展示学生形象、弘扬正能量的新阵地,促使高校思政工作步入网络“微时代”。

二、讲好微课堂,推进思政教育

鼓励广大学生走上“微讲台”,来讲“微课堂”,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增强学生彼此间的联系和认识,营造“人人思考”、“人人讲”的浓厚学习氛围。“微课堂”内容可以是政治理论宣讲的“微解读”,可以是相互交流学习心得的“微感悟”,或是对于社会热点话题的“微见解”,还可以讲身边的典型榜样或先进事迹。目前,计算学部已经开展了“寻初心·担使命”微党课活动、“战疫情,做先锋”微志愿活动、“青创”“青彩”“青学”“青思”微课堂活动和学习党的二十大微党课系列展播活动,并在微信公众号上做成系列展示,让更多师生可以观看、阅读和学习,从而将“微课堂”延伸为“微思政”。

三、编织微网格,贴近人心深处

“网格化”是当前社区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将城区行政性地划分为一个个的网格,使这些网格成为政府管理基层社会的单元。学部坚持“学生在哪里,思政工作就要开展到哪里”,我们将各个团队、专业、班级、研究生课题组划分为一个个的“网格”,使这些网格成为教育管理、思政引领、榜样带动的单元。一是编织“党员联系新生”微网格,为学生党员和新生“结对子”,党员先锋队,团员生力军,党团1+1,帮扶有力量;二是编织各级学生组织微网格,加强联动,便于沟通交流和管理。编织好“微网格”的同时加强规范和管理,建立网格标准规范体系;搭建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学情日志,加强党团互动关系;建立服务模块,切实解决实事;建立考核系统,提升学生担当意识。


四、常办微活动,走进学生日常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政活动对于学生更有吸引力,学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思政微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合重要传统节日举办“云祭扫”“云新春”等微活动,传承红色精神和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组织学生通过“云展厅”参观学习红色教育基地、档案馆等,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历程,增强爱国情怀和道路自信;观看党史、新中国史等微影视纪录片,增强制度自信;举办“云悦读”“云朗诵”“云竞赛”等微活动,增强理论自信。


五、设立微学堂,促进知识共享

依托“微平台”建设“微学堂”。一是通过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实时共享小知识,减少重复劳动时间,使资源得到最优化的利用,帮助学生节省时间、拓宽视野、增长才干。二是对党支部党员、学生组织骨干成员等进行排班,轮流共享信息,避免出现信息冗杂或没有的现象。支部书记或指导老师给予点评,其他成员发表看法,提高学生检索信息、凝练知识、明辨是非的能力。三是将好的“帖子”和“跟帖”形成文字材料共享在“微学堂”平台,吸引更多学生到“微学堂”共享知识和发表看法,达到知识共享的真实效果。

齐鲁工业大学计算学部的“五微”育人模式,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利用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将思政教育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通过微平台的建设、微课堂的开展、微网格的编织、微活动的常态化以及微学堂的设立,有效提升了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增强了学生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持,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作出有益探索。